今年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0周年。重溫歷史,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歷史必然性、獨創性和優越性,更加深刻地體會出我國多黨合作事業是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各民主黨派必須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我想談談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認識與思考。
一、講政治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根本要求
政治建設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參政黨要深入學習新時代偉大工程、執政黨建設總要求和政治建設新要求,堅定“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踐行“四新”要求。
第一,堅定的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多黨合作事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必須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則。新時代,我們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能模糊迷路;始終堅持中國的政黨制度,不能有絲毫動搖;始終深化政治交接,不能斷線丟失。
第二,鮮明的時代意識。新時代,我們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解決更多問題,新時代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只有走在時代的前列,站在時代的高度,才能準確把握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才能找準參政議政的立足點、發力點和著力點,才能為新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突出的政黨意識。參政黨意識是參政黨的靈魂,是維系成員的精神紐帶,有著凝聚力量和發動號召的作用。作為參政黨,要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要提高履行職能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就必須強化參政黨意識,這是建設高素質參政黨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二、思想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永恒主題
思想建設是參政黨建設的永恒主題,這是一條重要的經驗總結。什么是思想建設?思想如何建設?簡言之,就是黨派的自我教育,就是啟迪良知、爭取人心的工作。
教育要有目標。當前,我們的目標就是不斷鞏固認同,鞏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參政黨保持進步性、履行職能和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參政黨宣傳思想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教育要有載體。主題教育活動是黨派當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政治交接非常重要的載體。通過主題教育活動,我們提升理論自覺,清醒認識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尖銳性;我們確保了自身建設的目標和方向,理解了參政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我們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學習和實踐、階段性和長期性的關系,努力促進組織和成員的思想進步。
教育要講實效、講方法。思想工作要針對“人”,必須關注人的思想變化,這是當前思想工作的大課題;思想工作要針對“事”,要針對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幫助當事人分析利益得失,調整利益訴求;思想工作要針對“言行”,既要發現和指出言行的問題,還要客觀分析問題產生的背景。
三、組織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基礎
組織建設是參政黨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新時代,參政黨的組織建設必須“適應形勢、聚焦重點”,切實加強領導班子、人才隊伍、基層組織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內部監督,不斷完善制度,改進作風。
提高各級領導班子成員的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以進步性帶動廣泛性,是參政黨事業健康發展的重點。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是領導班子建設的根本,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明確而堅定。要遵守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會制度以及各項議事決策制度。
人才隊伍是參政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不僅要抓組織發展,堅持質量與數量并重、保持黨派特色、優化隊伍結構,還要把組織發展與履行職能相結合,重視發展履行職能急需的專門人才。不僅要完善培養體系、加強推薦力度,鼓勵探索按需培訓,提高培訓質量,還要通過交流掛職、參與參政議政和社會服務工作等途徑,發現和鍛煉人才。
基層組織是參政黨事業活力的展現。要想方設法規范工作制度、創新活動方式。抓基層組織的班子建設,建設一個團結、務實、高效的支委會。注重以人為本、豐富活動內容,把組織活動與履行參政黨職能相結合、與自身學習工作的需求相結合,與會員特長相結合,與宣傳黨派相結合,使其對廣大成員真正產生吸引力。
內部監督是參政黨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提升的過程。內部監督是一個黨派保證自身良好運行、促進團結奉獻的必然需要。我們要學習借鑒執政黨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的做法經驗,積極探索并推進內部監督,把握和回應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的民主訴求。
據《光明日報》作者:高友東(民進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