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在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春耕生產進展順利,開局良好,夏糧生產基礎較好。截至4月24日,全國已春播農作物4.41億畝,完成意向的33.2%,進度同比快1個百分點。其中,早稻栽插和中稻育秧均過八成,播栽質量提高,秧苗長勢較好。
潘文博分析指出,今年春耕生產有三個顯著特點,概括起來就是“優”“綠”“融”三大關鍵詞。
“優”:種植結構調優,夏糧豐收有基礎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生產是關系全年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第一仗。潘文博介紹,從氣候、政策、市場等多種因素來看,今年春播糧食作物進展順利。
“在糧食產能鞏固提升的同時,今年種植意向呈結構調優態勢。”潘文博分析指出,今年水稻、玉米面積繼續調減,預計今年水稻意向種植面積4.4億畝,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其中東北寒地井灌稻面積減少140萬畝,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面積500多萬畝。
在調減玉米、水稻的同時,大豆、雜糧雜豆等緊缺品種面積擴大,預計雜糧雜豆1.4億畝、增加100多萬畝,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谷、“雙低”油菜、高蛋白大豆、高產高糖甘蔗等面積都出現增加。
目前,我國即將進入主汛期,加之“拉尼娜”影響,極端天氣發生概率提高。農業專家建議,要加強后期麥田管理,重點是抓好肥水調控和病蟲防控。特別是針對近期江淮地區雨水偏多的情況,要做好監測預警,及時開展應急防治,大力推進統防統治;重點防范南方洪澇和北方夏伏旱,加強監測預警,提早落實抗災物資和技術。
“綠”:推行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擴大輪作休耕試點
今年是“農業質量年”,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轉型。
為此,農業農村部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推進病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選擇150個縣開展全程綠色防控試點。同時,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調減華北地下水超采區、西南西北條銹病菌源區及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區的耗水、低產小麥面積。
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開展兩年來,推動了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提質增效,今年其試點規模將擴大到3000萬畝,并推進其制度化、常態化。
“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以來,各地集成了一批新的技術模式。”潘文博介紹,東北冷涼區建立了“三三輪作”模式,也就是三年作物不重茬;長株潭的重金屬污染區和西南西北的生態退化區建立了“控害養地培肥”模式;河北地下水漏斗區建立了“一季雨養一季休耕”模式:一季雨養、不抽地下水,一季休耕的模式,做到生產和生態相協調。同時,根據不同作物適宜區域和生長習性,選擇養分利用互補、病蟲發生規律不同的作物進行搭配,做到適區與適種相一致。
潘文博表示,為推進輪作休耕的常態化、制度化,我國將加快構建輪作休耕的組織方式,實行中央統籌、省級負責、縣級實施的工作機制,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區域開展輪作休耕。此外,還將加快構建輪作休耕評價機制,在監管方式上創新,形成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
“融”: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
如何破解農業“用工難、用工貴”“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機器換人”無疑是題中之義。
農業農村部預計,今年春耕期間,全國將投入各類農機具2200萬臺(套),目前已投入1560多萬臺。水稻、春玉米、春小麥、春大豆等糧油作物機耕率穩定在90%以上,機播率達到52%,新機具新農藝進一步融合,智能裝備廣泛應用。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巡視員王家忠介紹,為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86億元,已提前下達各省,目前各地正陸續啟動政策實施。
與往年相比,2018年我國全面推行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購機者既可以在戶籍所在地申請補貼,也可以在實際生產地申請補貼。同時,我國還在西藏、新疆的南疆五地州(含南疆墾區)開展差別化農機補貼試點,助力扶貧攻堅。
據《光明日報》李慧